針對水資源管理考核工作中監測、統計技術不完備,數據難以核查難以準確客觀反應各考核區域用水量以及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的核算、校核技術方法不統一等問題,課題依據淮河流域及山東半島1956-2000年水資源二級區分省的降雨資料,分析流域各省考核評價年度的豐枯年型;按水資源二級區套地市建立計算分區內天然年徑流量與降雨量之間的關系,按淮河水系、沂沭河水系、日贛區、山東半島及沿海諸河面降雨量與江蘇入江入海、山東入海水量建立相關關系,對淮河流域地表徑流量、入江入海水量進行核算;選取淮河流域內省界附近河流的水文控制站,復核省際間出入省境水量;依據淮河流域各省當年年降水量及淺層地下水多年平均可開采量,判斷當年各省地下水資源量豐枯情況及當年地下水源供水量,分析其合理性。提出了基于水量平衡法、長系列法、定額法等的用水總量及分行業用水量核算方法,建立了淮河流域用水總量考核評價體系,據此進行淮河流域各省2014年度分行業用水量、用水總量指標進行核算,并將淮河流域各省核算后的用水總量折算到考核口徑,進行了各省用水總量指標評價。
成果的先進性及創新點:
(1)提出了基于水量平衡法的用水總量核算方法。
(2)采用長系列法對農業用水量進行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口徑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