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水庫
淮河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70多年來,淮河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防洪體系越來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高。作為治淮伊始便奮斗在淮河保護治理一線的“治淮人”,為總結好中水淮河公司70年來治水興水的經驗,繼承和發揚中水淮河人的治水思路和勘測規劃設計理念,近期,公司將陸續推出中水淮河經典工程系列專題宣傳,本期帶您走進《堅韌不拔鑄豐碑(八)——板橋水庫》。
板橋水庫位于淮河支流汝河上游的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板橋鎮,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有灌溉、城市供水、發電和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大(2)型樞紐工程。水庫總庫容6.75億立方米,由大壩、溢洪道、泄洪洞、輸水洞、灌溉洞和水電站等組成,設計洪水標準為100年一遇,設計洪水位為117.50米,設計流量9770立方米每秒,校核洪水位為119.35米,校核流量20000立方米每秒。

2012年8月,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鑒定板橋水庫為“三類壩”,屬病險水庫,溢流壩段需采取防滲加固處理。這項任務看似平常,實則是一場艱難的攻堅戰:板橋水庫作為當時駐馬店市區唯一的飲用水水源,在防滲加固處理期間,不僅不能中斷供水,還要保證水質不受影響,這意味著要在不放空水庫的情況下,完成高難度的水下防滲處理。

板橋水庫施工前
2013年,中水淮河公司勇挑重擔,承接了板橋水庫溢流壩防滲加固處理設計任務。“為攻克這一技術難題,在初步設計階段,我們進行了多方調查研究,比選了15個設計方案,共編制了9稿初步設計。”中水淮河公司原副總經理馬東亮介紹說,“通過反復研究,創新采用在壩體上游設置大面積薄壁鋼筋混凝土防滲面板的方案,施工期間不設置圍堰,施工人員在最大工作水深達34米的水下潛水作業,挑戰極限。”

板橋水庫施工后
通過施工前后壩體滲漏量的監測數據對比,奇跡發生了:溢流壩壩體滲漏量從加固前的每秒6.03立方米降低至每秒0.198立方米,下降率達到96.7%,下降率和防滲效果在國內屬于領先水平。這一成果在板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中成功應用,一舉解決了壩體滲漏水下處理技術難題,成為國內首個深水水下直接澆筑混凝土防滲面板加固處理的設計施工方案范例。

目前,“混凝土壩壩體滲漏深水水下防滲處理技術”已申請了多項專利,并在多個水電站的水下除險加固中得到廣泛應用。該技術成果提出的水下新老混凝土結合、模板固定、自動澆筑等成套施工技術,解決深水水下混凝土大壩壩體防滲處理的技術難題,保障水下混凝土施工質量;研發的水下巖體靜態破碎技術,解決水下混凝土澆筑面清基難題,實現對既有壩體的無損保護;研制的水下混凝土新型結構縫三重柔性止水裝置,解決水下混凝土結構縫防滲處理難題,提高水下結構縫止水施工質量和防滲效果。憑借卓越的創新性與實用性,“混凝土壩壩體滲漏深水水下防滲處理技術”入選2024年度水利先進實用技術重點推廣指導目錄。

真正的豐碑,不在于壩體之巍峨,而在于人與水的和諧共生,在于災難后的涅槃重生。今天,站在春日的板橋水庫邊遠眺,群山環繞、植被蔥蘢、群鳥飛翔,一幅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山水生態畫卷盡收眼底。板橋水庫的七秩征程,恰似一曲治水文明的進階交響。這座承載著“75·8”洪災記憶的工程,實現了從災難傷痛到生態明珠的完美蝶變,正以嶄新姿態,守護著汝河安瀾,福澤一方百姓,成為區域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生動注腳。



皖公網安備34011102003644號